5200小说 > 虐心耽美 > 袍哥传之亡清 > 135 谣言惑人人心乱

锦城外边的保路军正谋划最后一搏,不过,他们这次谋划已经没有必要了。

十月初七,东方的天空刚露白的时候,郝云峰依旧到那个高耸的土堆上查哨。

“有动静没得?”

“没有!”负责在土堆上值夜的葛有福答道。

“好!你带兄弟们回去歇息!”

“好嘞!”葛有福答道。

郝云峰又对跟他一起来的曾云飞说道:“云飞,你在这里看着,有动静就赶快叫兄弟下来说一声!”

“晓得,四哥!”曾云飞答道。

郝云峰就跟葛有福等下土堆去了。

辰时刚过,曾云飞就叫人来报告来了:“大当家,城上有情况!”

“啥子情况?”

“有人从城门出来了!”

“出来的多不多?”

“不多!”

“是啥子人?”

“远了,没看清。”

“还有啥子动静没得?”

“城上的旗子好像换了。”

“换成啥子了?”

“看不清!”

“好,你回去跟云飞说,盯紧点儿,我这就带人过去看!”

那人就跑回去了。

郝云峰立即叫来张秋山,他们带了二十多个骑兵,就朝cd东门去了。

离城大约还有一里地的时候,他们遇上了从城里出来的人。那些人或背着背篓或挑着担子,背篓和担子里装的都是报纸。

那些人见他们冲过来,就都停下了。一个大胆的就大声喊道:“好汉们,别放枪!我们是出城送消息的!”

“啥子消息?拿过来看看!”郝云峰就大声问道。

那人就取了一大叠报纸,边跑边大声说道:“赵大帅交权了!蒲老爷、罗老爷他们成立军政府了!”

“是真的?”

“真的,真的!好汉爷,你看嘛,城上的龙旗都换了!”

郝云峰朝城上看去,往日那招摇的黄龙旗已经不在了,在风中飘扬的是一面白色的大旗,旗帜的中心写着一个大大的“漢”字。

他相信了。

他伸手接过了那人送过来的报纸……

郝云峰不知道,城外所有的保路军,也没有任何人知道,自九月十三的战斗结束后,这二十来天里,锦城几乎天天都在盛传各种流言,人心已经乱到极致,不仅富人商贾忙着收拾家当,准备出逃,就连贩夫走卒也都打算拖家带口去逃命了。可是,赵尔丰让撤进城的巡防营严密封锁城门,他们想逃也逃不出去,只好在城里发愁。

其实,赵尔丰接到内阁将他免职的谕令,虽然因自己成了替罪羊而愤恨,但也想趁此抽身,因为他的平生之志并不是做一个川督。赵尔丰的目标是要做西三省总督。

何来西三省?当时并没有西三省,但赵尔丰一直在为设置西三省努力。光绪末年康边发生“巴塘事变”后,赵尔丰以建宁道道台身份与川省新军协统钟颖一起,率领川省巡防营进剿叛乱的藏匪,并很快平定了康、藏的叛乱,因赵尔丰在平叛中屡立大功,清廷就任命他做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他成了清政府在藏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康边积极推进“改土归流”,裁撤土司,设置州县,为在藏区设置行省做准备。他上书朝廷,大意是说:要确保西南边境的长期安定,须完成藏区的全面改土归流,并在这个过程中,仿照内地行省,在康边、西藏分别设置行省,以巡抚和各司具体管理藏区,并以川、康、藏为西三省,仿东三省之例,设西三省总统统筹管理,从而长期稳定西南边疆。但朝廷以藏区改土归流方始,不宜过快设置行省,将此奏搁置。可赵尔丰并没有放弃,他在藏区大刀阔斧地推进改土归流,全心全意地为设置行省做准备。但赵尔丰没想到,内阁抛出的“铁路国有”会导致巴蜀群情汹涌,更没想到朝廷会在这个时候调他到cd出任川督。

九月十三,奎焕的人马撤进锦城后,赵尔丰并不想凭借这些人马死守,而是按他的计划做好了出走康边的准备,只等端方一到,他就要抬脚走人。

早有传言,说端方到锦城会用他赵尔丰的人头来安川,而且邵从恩也给他证实了这传言,他为什么还要等端方到了才走人呢?他就不怕走不脱吗?

赵尔丰早就想走人了,但他没有足够的人马,他怕摆脱不了城外保路军的追杀,那么他出了锦城,他就可能既去不了康边,也回不了锦城了。那么,不等端方借朝廷的诏命取他的人头,他的人头可能就让保路军割下了。所以他计划好了,他要等端方到锦城近郊的时候,等城外的保路军把注意力转向端方的人马,他再借机下令,让城内的巡防营大开城门,从四门杀出,迎接端方入城,他就带着已经拉拢的冯玉光、田征癸和他们统领的巡防营,趁乱出走,绕道川西北,返回康边。

赵尔丰是在给自己争取时机。

然而,十月初五深夜,资州府却给他发来了一个让他高兴也让他愁的消息:入川鄂军兵变,杀端方兄弟于资州天上宫,叛军已向东返鄂。

这个消息让他高兴,端方死了,这个陷他于绝境又要置他于死地的政敌死了;让他愁的是,他是完完全全地坐困危城了,他那个四门出击、迎接端方大军入城而自己趁机回康边的计划,就落空了。

现在,郝天民死了,秦载赓死了,龙鸣剑死了,赵尔丰的这几个主要敌人都死了。

端方死了,赵尔丰最直接的政敌也死了。

但他却不知


状态提示:135 谣言惑人人心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