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 古代耽美 > 有三秋桂子 > 第2节

“师父所言太`````”

“嘘”书生竖指贴唇,打断发言。

小蛇不料樵夫接近,樵夫显然也不想此处有人,樵夫于草丛中钻出时,二者皆惊。

“老丈人有礼了。”书生唱了个肥诺,对樵夫作一揖。

“大官人多礼了。敢问大官人来此何干?”

即便世间传言之樵夫尽是得道之人,小蛇此时对成仙一事并无向往,只盼速速没了此人,好寻到了那物事回客栈歇息。

“在下四方游医,恰至蜀中,闻说此中木笔极好,只来采摘,如有冒犯处,还望丈人海涵。”

“游医?”樵夫面色稍动。

作者有话要说:

(1)钱:一钱,便是一个铜板。很长一段时间,白银不是中国的流通货币,私自铸造或流通都是犯法的,故而只在小范围边远山区流通。这个朝代还比较麻烦,大部分地区使用铜钱,由于没有大面额的钱币,经常要用牲口来驼钱。一贯钱中有一千个孔方兄,大约等于如今三百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平常下个馆子,要带上一千个一块钱硬币的样子······看错斩崔宁就知道鸟,那个崔宁同学是自己扛着十五贯钱的,故而很显眼。白银这种东西,那个年代是拿来和“兄弟民族”交好的···岁币···而黄金这种东西,可能是由于汉代的慷慨(带到棺材去了),后世都极少拿来流通了。不过当时在四川一带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用于大面额的交易,可是这与我们贫穷的主角是毫无关系滴。至于川陕边境一带使用铁钱的事,暂且不考鸟···

(2)蜀音:有人考证过,那个朝代,闽蜀音很是相近。(参考文献写完了再列)至于为什么,窃以为是晋代的衣冠八族并不全沦落到福建去,肯定也有向四川逃亡的。因为四川和福建和相似,都是外隔重山,难进难出之处,故而与外界语言融合的几率也较小,所以进化得比较的缓慢,导致了距离东晋有一些年代的那个朝代,两地语言还如此相似。至于如今为什么大部分四川地区说的是西南官话,我推测的原因是在明末张献忠屠杀了川人之后,湖广填四川造成的,故而如今的四川话和湖北话很类似。就好像闯关东一般,现在的东北人其实大多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山东人一样。人过去了,语言也就过去了。四川现在还有一些边远的地区说的话非常类似闽南话,我乡人以前碰到过这样的四川人,只是变成了方言岛,从而没有被语言学家证实。

(3)不过实际上,这篇东西的对白是用官话的。毕竟去得时代远了,当时的人怎么说话,很难完全模拟出来。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水平比较有限,难以一一考证这个词或字或习惯用语在当时有没有出现,所以会有很多漏洞啊,先请原谅,再请赐教。

(4)关于语言还有一点要说的。当时的人第三人称用的是“伊”,但是男女不辨,而且确实看起来有点怪,为免造成错乱,就都改成“他”和“她”(反正宋末也有这样的称谓存在了)。

(5)= =某个事件的关系,引用的文字我都写上出处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第2章 游医(2)

村落名曰平林,蜀中眉州西南角。背山面水,远山自西来,东西亦有两座小山。水为小溪,自村头向村尾盘桓,曲折东流。溪旁引出一三丈宽长池塘,放着鲤鱼苗。塘边雪梨正新叶娇嫩,亦有木兰数株,适见木笔,绒毛满身,甚是饱满。

“蜀中辛夷果然不错。”书生捋着并未显现的嘴须,摇头晃脑道。

前番尚在荆州大肆赞誉了一番荆湖木兰。不管何时为人觉察不轨便只有这一套。小蛇抬头,瞟一眼书生。

溪后宅前便是晒谷场,青石板砌成,时有修缮貌,甚是平整。晒谷场后乃是两座宅院。村头一座,村尾一座。村尾似为老宅,便只一进,瓦破砖残,墙灰已然剥脱,土墙风中尚有数株青草招摇。村头大宅乃是新砌,红瓦白墙,飞檐上踞着两只石鹰,外墙上数扇菱花镂窗。大宅似有两进,正门大敞,前庭开阔,正厅甚深,厢房东西各二列,回廊连缀。

虽说布构仍简,然而山野之中,深藏此等庄院已是奇事一桩。

“自当朝百余年前攻打蜀地,先人避难于此山以来,已传五代。”

“敢问老丈人贵姓?”

“免贵为柴。太丞请看,便是此地了。”樵夫引着那书生和书童来到村头大宅门口,“员外郎三代单传,地少人多,小人便作长工帮忙。近日员外郎捎信道将携眷返乡,故老夫人命小人多积些薪火。”

“适才道小衙内便是员外大人的子息?”

“实不相瞒,员外郎膝下并无一子,故三年前将小儿过继作公子。小衙内素体健活泼,并无大恙,只是去年腊月初过后便患了怪病。”

正交谈间,入了大门。并无仆役在门外应门,一眼望去,厅堂空无一人。樵夫


状态提示:第2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