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 虐心耽美 > 海明 > 第五十八章 鲸印

更有士兵把这伢市围成一个圈,每隔十步就有一个士兵站岗把守,他们绝大部分都配备了强弓,而且都穿上甲胄。

在看着这两百人过来的时候,守门的军官将他们拦下。

私兵里的一个身高在琉球人中算是很高壮的黑衣人快步走上前去,从怀中掏出半块儿铜印,这印章的形状乃是一条鲨鱼。

但这鲨鱼却好像只有一半,横向割开,割口层次不齐。

看到这半块鲨鱼铜印,看守的军官点点头,也从腰间摸出一块儿铜印,而这铜印仔细看去也是半条鲨鱼的样子,也是横向切开,切口参差不齐。

两人快步走近,双手递出,将这两枚铜印合在一起。

纹丝合缝,双方便知道这是自己人。

这块儿两块半拉鲨鱼组成的这个铜印则就是双方的信物,不可能真把你放进来,没有信物就让你在大街上乱走啊。

琉球乃是岛国,地少,人也不多,之前三国混战之时,军队之间便已经流行这铜印,军队之间传递号令的分辨真伪便已流行运用铜印,而说是铜印,其实也有金质、银质、铁质的,铁质基本上都是民间用来充当信物的东西上。

这前三种的材质的符印信物在明队之中则有一专门的物品用来抽调军队、验明正身。

那就是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隋朝时改为麟符。

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

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

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在琉球之前的数国征战之中运用的这类似虎符的铜印的形状却并不是动物的形状,而是山形印。

之前,琉球王国混战之时,多个王国之中国名里面都有个山字,其军队之中这种类似虎符的铜印以三座山平成一个山字形,其身形上雕刻花纹,甚是精致,由能工巧匠仔细雕琢而成。

这山形印各国间的也很相似,但皆有区别,其区别主要在花纹之上和切口的断法之上,在山形印做好之后,便由朝堂和军中大将掌控,而在调兵之时便将其取出,用特殊办法将其一分而为二,而这切口参差不齐,毫无规律可言,除非找到另外一块分下来的铜印,不然很难根据切口仿造类似的半块儿铜印。

虽然找到能工巧匠,仔细观察切口,观察半块儿山形印的形状花纹,通过经验,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可能可以仿制得出,但那需要看着半块山形印仔细的研究琢磨,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仿造,才能将其仿制出来。

平时山形印放在军部和军队指挥的书房或营帐之中,而且一藏就是一整块,分开之后也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调兵所用,根本不会给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仿制。

琉球王国建立之后,军队之中运用山形印的规矩未变,而水师之中调兵也使用铜印,形状却并不是山,而是鲸。

大海之上,风云莫测,海浪难覆。

自古以来出海之时便要敬神敬祖,而平时见到的在海中最为如意,身形甚是巨大的鲸鱼则是这海上很多国家的图腾。

鲸鱼体型如山,如山而进,再大的风浪也难困住它。

而琉球王国自建立之时,便极为重视海。

因为海是琉球王国第一道屏障,这是岛国的一道天然优势,所以大海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要。

在琉球王国建立之时,整合全国水师统一指挥,当时朝堂之上便有一大臣提出现在新朝建立,不如在水师中不用山印,而用鲸印。

用鲸印是望我朝水师对敌之时,犹如山形巨鲸,鲸吞对方之势。

国王听后大悦,当时便决定决定,水师之中的山印全部改为鲸印。

大公子指挥的水师之中调兵用的便就是金质鲸印。

而这鲨鱼印则是用来干嘛的呢?

鲨鱼印只用于一个地方,那就是城卫军。

城卫军是陆上


状态提示:第五十八章 鲸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