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若说是完全的和平,也并非如此。这一点作为联军指挥官之一的安德罗梅就能作证。由于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苏格兰,因此亚瑟对他礼遇有加,在骑士团中给了他较高的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安德罗梅也并未辜负大家,他的义务履行得很好,逐渐获得了骑士团众人的信任。在此次出征中,他和其他骑士团核心成员一样获得了一部分部队的指挥权,这些部队在战争中承担着掩护侧翼的责任,而在战后的驻守之中,则处在与敌军距离最近的外围地区。

虽然双方名义上暂时休战,但在安德罗梅所辖的地区,小规模的冲突几乎天天有。前一阵子据说高卢总督去拜访了阿提拉,不过显然没取得什么结果,对方照样常来骚扰。因此,安德罗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巡防,击退试图伺机进攻营地的敌军,保卫身后其他人的安全。他完成得相当好,在他带领士兵在外奔波时,营地里的一切交给珀拉管理,也都井井有条。

这一天也没有任何不同。傍晚时分,安德罗梅乘着暮色归来,前去迎接的珀拉不意外地看见他的盔甲上沾染了血迹——显然是白天打斗的结果。

候在一旁的士兵接过马缰,安德罗梅一边往里走一边照例问:“一切如常吗?”

珀拉回答道:“是的,营地的一切照常运行。唯一不同的是,今天上午您走后没多久哨兵带回了一个小姑娘。哨兵说是巡逻时发现她在我们的营区里,看上去像是难民。不过还没等细加盘问就晕过去了,只好带她回来,先看着,等醒了再说。”

当天晚上,伊荻珂被弄醒接受了一堆盘问(这个环节还请了兰斯洛特担当翻译)以后,终于获准暂时留在军营里。由于她和他们语言不通,因此除了白吃饭外根本什么忙也帮不上;可她又是个手无寸铁的女人,为了保护她免受伤害,安德罗梅不得不限制她的活动范围。带着个大拖油瓶不说,还要被不明就里的人在背后传些风言风语,安德罗梅不禁对她也有些嫌弃,几次动了杀掉或抛弃的心思;却都被伊荻珂挣扎着躲过了。她的求生意愿,似乎比起平常人来出奇的强烈。

7月底,短暂的和平结束了,敌军率先发起了战争。安德罗梅毫无悬念地第一个投入战斗,其他人紧随其后。由于这次战前并未进行如沙隆之战那般周密的计划,因此迎敌时多少有一些各自为战的味道。联军虽然还是叫联军,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大大削弱,所谓的合作已经基本靠默契了。

敌军这一次来势汹汹,似乎准备一雪前耻,开战仅仅两天就攻占了一串城市:赫桑,伊泽尔,苏斯,班库拉……名单还在持续加长。不过他们的风头很快就被刹住了,兰斯洛特的部队快速赶到,在梅兹一举击败了高歌猛进的敌军,让这座已经永远陷入死寂的城市免于二次沦陷。之后双方在这一带僵持不下,敌军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无法突破防线一步。

另一边,重回战场的希拉瑞安再次发挥了他最大的优势,重骑兵撕开战线,轻骑兵主攻,步兵掩杀收拾残局,很快就把敌军铜墙铁壁一样的阵线分割成了碎片;然而他也没有更多的兵力去消灭他们了。于是,这个任务落到了德兰格尔和亚瑟头上。罗马‖军团训练有素、作风严谨,亚瑟的骑士团则侧重机动性和攻击性,双方以极高的效率确定了合作方案,取长补短,把矛头对准了敌军被分割开的前锋。

消灭掉面前的敌方以后,亚瑟指挥他麾下的将领们不再恋战,迅速后撤,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大片真空地带。敌军发现以后,急忙追击,战线一下子被抻长。早就在侧翼等候多时的伏兵就有了上场的机会,安德罗梅指挥着他引以为豪的弓‖弩轻骑兵,像一根楔子,快速而精准地□□敌阵中央。此时敌军的前沿军队飞快地追击,后续的方阵却没能很快跟上,侧翼十分松散,面对安德罗梅的攻势,就如同动物把柔软的脖颈暴露在掠食者面前。

虽然此时多面受敌还有被分割歼灭的危险,但阿提拉毕竟是阿提拉,他立刻就做出了反应,抵消了联军相当大部分的努力。眼看着局势就要摆脱己方的控制,亚瑟不得不让加赫里斯去切断敌军的补给线,以便在短时间内削弱敌军的力量。这个命令不仅让加赫里斯心里没底,亚瑟自己其实也没有把握,因为在两军混战的紧要关头,派遣一支军队孤军深入去切断补给是个太冒险的做法。王和骑士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加赫里斯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这种任务。

然而安德罗梅顶着自己面前敌军疯狂的反扑说:“去吧,掩护是我的事!”

这也许是让加赫里斯最终决定放手一试的真正原因。

在安德罗梅的竭力保障下,加赫里斯用他平生最高的效率完成了这个任务,似乎上天也有眼,他觉得一切困难都忽然变得十分容易克服。敌军发现补给线被切断后,方寸大乱,阿提拉不得不暂时放松正面攻击的力度,转过身来夺回重要的资源。然而正面的亚瑟他们咬得死紧,集结起全部的力量,发起了总攻。

亚瑟的骑士团全部出动,罗马‖军团也悉数上阵,希拉瑞安和其余那些蛮族小国,也都倾力相助。仿佛冥冥中大家都感觉到这是联军最后一次合作了似的。

卡默洛特230年8月底,联军倾尽全力,把阿提拉部队的五分之一围而歼之,那是整整十万人的庞大部队。至于造成的伤员,数量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4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