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二艘航空母舰“彼得。斯特拉塞”号完工,标志着中国的造舰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尽管这三艘军舰的建造离不开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甚至工人当中也有2成以上是德国人,但能够参与建造这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战舰就已经是历史上中国所没呢遇上的良机,哪怕一开始中国的工人只能跟着看看,从中获得的提高也是难以估量的……
而比起尖端科技的进步,1941年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更加引人注目,在完善了的简化字方案基础上,一大批重要的书籍陆续出版,除了《新华字典》等基本的工具书外,在胡卫东的呼吁下,科普读物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十万个为什么》了。
历史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先后有过n个版本。在胡卫东记忆中水平最高、与实践结合得也最紧密的是那套工农兵版本的,不过那套丛书的问题也很要命,难度过大、缺乏趣味性,使之脱离了科普的本意。因此事实上是最失败的一个版本。真正最成功的应该是改开初期出版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不过。工农兵版本的虽然难度大到很多大学生也没法都看懂,但因为与生产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如果真能吃透的话。对于工作的帮助却是极大的,因此也不宜简单地全盘否定。
最终胡卫东的指示是干脆编纂三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纯粹科普的儿童版、兼顾科普与实践的少年版以及侧重于实践的成人版。其中成人版的难度甚至比历史上的工农兵版本还要大一些,但因为专业分得相对清楚,读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有选择地选读即可。也正因为这样,成人版虽然总销售量不如另外两个版本,但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与工农业、甚至是国防(成人版中有军事分册)建设都有很大促进。
不过比起这些书籍的出版,1941年意义更大的一件事还得算是新中国高考制度的确立,虽然应试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在公平性上确实有着难以取代的优越性,而只要在考试的内容上做好文章,它的缺陷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加以弥补,所以胡卫东对于全国统考还是投出了赞成票。不过,胡卫东也提出了两点重要意见,一是考试不能只考书本知识,还要考察学生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或者说是动手与应变能力。
这一方面是要在考题上下功夫,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书面考试之外,增设实践类的考核,胡卫东建议可以占到总分的两成,以剔除掉少数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二是要高度重视成人高考,胡卫东认为成人高考不应该只能得到一个本科文凭,而必须与普通大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可以不住到一起,但课必须在一起上,毕业之后也不能打上“成教”之类的歧视性标签……
太祖等中央领导对胡卫东的意见十分重视,也大多觉得胡卫东所言很有道理,但碍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每一个建议都能推行下去的。例如那个实践考核,以中国之大、学生之多,所需投入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现在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还不多,政府努力一下或许还能办到,但将来大学的招生人数必定会比现在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到时候该怎么解决呢?高考制度事关国本,可不是一句“到时候再改”就能解决的……
最终经过一番讨论,中央决定将这一权力交给各大高校的每个具体院系,由它们依据各自专业的不同要求来对考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这项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办法是,先按计划数目的110确定投档线,然后再对投档线内的考生进行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结束后,面试的得分将与与高考得分(注2)相加作为最终的排序依据,总分较低的多余人数将被剔除出去,也就是说会有9左右的淘汰率。
注1:磁带录音技术是德国发明的,但因为小胡子的心思已经都放到了战争上,因此只是利用它来为军事目的服务,而胡卫东在中国引进这项技术之后,则特别指示要展开“小型化”、“家用化”的研究,历经数年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注2:语文、数学必考,物理、化学、生物根据所报专业的不同三选二,每门满分150,总分600,也就是说面试的影响因素是七分之一。
第六百四十章 成 教
不过,为了避免因为院系领导看走眼或者因私废公等因素导致面试考核有失公允而毁掉部分学生的前途,国家教委规定遭到淘汰的学生依然可以接受该校的专业调剂去别的专业再碰碰运气,或者干脆接受国家的学校调剂再到别的大学面试,不过如果到了这一档次的高校招生截止日期,考生就只能屈就去下个档次的大学碰运气了,当然如果自己不甘心的话,选择复读也是可以的。
这种办法比胡卫东原来的那个方案可行性更高,但也有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大学录取招生所花的时间太长,光是三个档次的本科招生截止,就得拖到九月份了。不过对此胡卫东倒是想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反正按照原定的计划大一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是要参加军训的,本来就不上课,因此他建议不如将预定的一个月军训期一分为二,半个月在高中进行,也免得学生高考结束后过度放羊,同时还可以缓解等待高考分数时的焦虑心理;另外半个月则在大学进行,也足够大学新生彼此熟悉了,这样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