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两难境地的时候,盟军自己却先遇到了更大的问题而无力继续保证北非盟军的后勤供应,导致蒙哥马利的策略完全破产,北非总兵力最多时达到七十余万的美英盟军开始仓促地分批上船撤退这片给他们留下了痛苦回忆的土地。
了解到这一情况并进行了确认之后,克里姆立即果断地集中所有的力量向之前让他吃过一次亏的盟军防线发起了潮水般的连续攻势,即使初期伤亡惨重也没有停止进攻。无数阿联官兵不顾性命地向敌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突击,还未来得及撤走的四五十万北非盟军虽然暂时还能顶住,却也被完全拖住了而没法从容撤退,而海上的补给又日渐供应不上,在陆续失去几处阵地后,盟军的败局已经难以避免。
而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又延续了他们卖队友的光荣传统(历史上二战期间他们就经常这么干),在美军还在顽强抵抗敌人进攻的同时,蒙哥马利却偷偷率领部分英军抢先登船撤退,将数量更多的美军留了下来。以致于就连艾森豪威尔这个美军主帅都是多亏了海军作战舰艇伸出援手才能安全撤离……
英军如此拆台的做法。自然令美军士气大受打击,而那些没来得及撤走的部分英军和英联邦军队也极为尴尬,战局由此愈发不利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修整完毕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这支生力军的猛攻导致本就已经难以支撑的北非盟军全线崩溃。据战后不完全统计。盟军投降和被俘的人数超过了20万人。另有超过15万人战死,而轴心国一方虽然也伤亡了超过25万人(阿联20万多,非洲军团5万多。)。但终究取得了北非战场第一阶段战事的决定性胜利……
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克里姆却根本没有余暇参加德国人召开的庆功晚宴,就立即急匆匆地带着自己最精锐也最信得过的“埃米尔卫队”和摩洛哥兵团一部星夜前往摩洛哥北部的海港城市丹吉尔登船,目标自然是现在乱成一锅粥的西亚,而摩洛哥兵团、阿尔及利亚兵团和突尼斯兵团那些实力受损较大的师则将前往各自的家乡进行整补,克里姆并没有要求他们参加这次西亚平叛,因为在他看来,只要他亲自出马,对付叛军的乌合之众,最多只需要35万军队就可以轻松完成,兵带多了反而会增大后勤的压力,而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也证明了他的判断……
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克里姆指挥着总兵力不过5万余人(其中3万人是他带回西亚的,还有2万多则是仍在坚持抵抗、没向叛军投降的阿联军队。)的部队,连续取得了17次战役的完胜,总共击毙叛军9万余人、俘虏17万以上,这里面还没算上那些被叛军裹胁的牧民。
但是即便如此,这次大叛乱依然给阿拉伯联邦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除了战争的消耗和军队的伤亡,更有数百万的西亚平民流离失所,超过15万人死亡或者失踪,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忠于克里姆和阿联政权而遭到了叛军的报复性屠杀。而北非人与西亚人的相互残杀,更加大了阿拉伯联邦这两大主要人群之间本就存在的隔阂与裂痕……
痛定思痛的克里姆认为叛乱的爆发固然是因为英国殖民者的怂恿煽动,但根源还在于瓦哈比极端教派的蛊惑煽动和沙特旧王室等昔日部族酋长等西亚封建势力的狼狈为奸,由此断然决定下狠手彻底清除掉严重危害阿拉伯世界乃至伊斯兰世界的这两大毒瘤,同时这两股势力也是阿拉伯联邦推行工业化的最大阻力,所以清剿他们也算是一石二鸟了……
阿联军队的清剿很自然地激起了两大势力及其同情者的反抗,而这又进一步刺激克里姆加大了清洗力度,经义造诣极高的他很清楚,一神教的教义一旦误读而钻进牛角尖,就几乎没有自己醒悟过来的可能,无论是中世纪的苏菲教派还是如今的瓦哈比教派都是如此。与其花费极大的精力去进行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劝化,即使一时控制住,日后也会人亡政息,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将那些信奉极端教派的狂信徒统统在**上消灭……
于是克里姆随即下令在国内全境严禁瓦哈比教派,传教的发现一个杀一个,不去政府允许的合法清真寺听经、却到地下讲经点去的信众也全都被抓去修铁路,如果再犯则直接处死;至于那些昔日的部族酋长,只要在叛乱中没有与乱党坚决斗争的,也全被视为叛乱分子而统统处决,结果短短一年之内,西亚各地昔日的那些部族上层就被杀掉了超过八成……
这样严酷的做法很自然地激起了西亚的再次叛乱,然而克里姆亲自坐镇的情况下,他们的每次叛乱都无一例外地被迅速扑灭,不但没能动摇克里姆政权的稳定,反而因为提前暴露而方便了克里姆的清洗……
第七百一十九章 功亏一篑
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阿拉伯联邦被处死和因为内战而死的总人数超过了300万,克里姆以其果决的手段和赫赫的武功(后膛枪时代镇压反叛的超高效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几乎做到了当年穆罕穆德都没有做到的事——扫除阿拉伯世界腐朽落后的旧部族势力、将整个阿拉伯世界统一为真正的民族国家。而一度影响极大的瓦哈比教派更是在阿拉伯联邦境内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信徒逃到与阿拉伯联邦敌对的那些西方国家(非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受克里姆的影响,也都开始严禁瓦哈比教派的活动。)苟延残喘,